© 乙回庐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以生之有涯随知之无涯,殆矣,然何为,为何为。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隐私条款 联系我们
“事实上,很难有什么标准判断一个孩子到了上学“完全没问题”的年龄,有的只是父母的看法、期待和心愿。” 既然父母作为孩子的监护人,那么在未成年以前什么年龄应该干什么事情,监护人的意见应该是值得重点参考的;实际上,监护人的意见无论如何总会在孩子的身上去实现,阻碍这种实现无非是增加了更多的额外劳动而已。参见之前发过的北大某小孩的作息时间。
"可能确实很难说具体几岁才是合适的入学年龄,但是确实有设置一个共同基准的必要。" 既然合理年龄难以确定,如果非要有基准线的话,那么应该是一个区间,区间的设定应该考虑到合适年龄的浮动,例如大于4岁的幼儿在监护人同意且无明显异常的情况下应予入学。
“学校是社会资源支持的公共场所,理应为绝大部分人服务,没有责任去满足极少数人的特异需求” 但是并不意味着公共场所就不能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而且个性化的服务不正是场所应该努力改进的方向吗?
“就拿我十多年前的过时经历来看,我也从未觉得我的中学时代无聊,相反那是五彩斑斓。” 这个不能不说作为一线大城市聚集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在十余年前就可以做到到现在我大西部大部分学校还是无法做到。由此可见,到发达地区接受教育还是相当有意义的,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就算困难死也要留在一线城市让小孩接受教育的原因吧?
这点不说了吧!
第一,“上个小学也要限制年龄”,“有些小孩5岁上小学完全没问题”。
首先,入学并不只是开发智力,学习也不只是学习文化知识。孩童的生理、心理和智力发育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目前的入学年龄是基于目前对孩童成长过程的认知水平提出的可行的标准,也是世界范围内普遍接受的标准。并不是四五岁的小孩能接受小学一年级的内容,就能说明四五岁是合适的入学年龄。事实上,很难有什么标准判断一个孩子到了上学“完全没问题”的年龄,有的只是父母的看法、期待和心愿。
其次,相比智力上的差距,幼童在身体素质和社交行为上的差距更加直观。相差一岁,体格就要差很多,人际交往和适应能力也有相当明显的差距。学校是集体环境,小孩子心智尚不成熟又缺乏行为能力,与同龄人接触是更加妥当的社交起步方式。可能确实很难说具体几岁才是合适的入学年龄,但是确实有设置一个共同基准的必要。
然后,学校是社会资源支持的公共场所,理应为绝大部分人服务,没有责任去满足极少数人的特异需求,何况还不能判断是“有理”需求。不管是真天才,还是父母认为的天才,如果家庭有让孩子早入学或者加速学习的需要,完全可以通过私人的教育来解决。另外,对于那些确实存的有某方面特长并且家长支持其加速发展的早熟孩子,社会上不也有通道吗?比如少年班什么的。
第二,"现在义务教育那点内容真的需要九年吗?"
相比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灌输文化知识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就像也能教会幼儿园孩子一两年级的内容一样,如果只是学习目前“义务教育那点”文化考试内容,更少的年份也办得到。但是,教育的目的,是提供树木成长的良好生态,片面地施某一种肥料是没有好处的。诚然设定中小学教育的年限有社会学上的复杂考量,但与其质问“现在义务教育那点内容真的需要九年吗?”,不如思考“我们的教育应该在九年的时间里提供什么?”肯定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那些习题公式。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玩,也是教育的一种。老实讲,现在一线城市的一些顶尖学校,在方面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了。就拿我十多年前的过时经历来看,我也从未觉得我的中学时代无聊,相反那是五彩斑斓。
第三,“结婚要限制年龄也就算了”。
年龄限制这回事儿,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断层更加危险。15岁大学毕业,20岁才能结婚,不很滑稽?
最后,现在的入学年龄限制很合适吗?我也不这么认为。至少拿8月31日做一刀切就并不人性化和科学。在一个基准线上给予自由浮动的一些空间,应该是相对理想的。
第一,“上个小学也要限制年龄”,“有些小孩5岁上小学完全没问题”。
“事实上,很难有什么标准判断一个孩子到了上学“完全没问题”的年龄,有的只是父母的看法、期待和心愿。”
既然父母作为孩子的监护人,那么在未成年以前什么年龄应该干什么事情,监护人的意见应该是值得重点参考的;实际上,监护人的意见无论如何总会在孩子的身上去实现,阻碍这种实现无非是增加了更多的额外劳动而已。参见之前发过的北大某小孩的作息时间。
"可能确实很难说具体几岁才是合适的入学年龄,但是确实有设置一个共同基准的必要。"
既然合理年龄难以确定,如果非要有基准线的话,那么应该是一个区间,区间的设定应该考虑到合适年龄的浮动,例如大于4岁的幼儿在监护人同意且无明显异常的情况下应予入学。
“学校是社会资源支持的公共场所,理应为绝大部分人服务,没有责任去满足极少数人的特异需求”
第二,"现在义务教育那点内容真的需要九年吗?"但是并不意味着公共场所就不能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而且个性化的服务不正是场所应该努力改进的方向吗?
“就拿我十多年前的过时经历来看,我也从未觉得我的中学时代无聊,相反那是五彩斑斓。”
第三,“结婚要限制年龄也就算了”。这个不能不说作为一线大城市聚集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在十余年前就可以做到到现在我大西部大部分学校还是无法做到。由此可见,到发达地区接受教育还是相当有意义的,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就算困难死也要留在一线城市让小孩接受教育的原因吧?
这点不说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