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最近更新

© 乙回庐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Big Big Data, Fat Fat Bubble, Fake Fake Title

来自扬子晚报的消息:

江苏大学:话费大数据给48名伪贫困生“摘帽”

“21人取消贫困生资格,32人从家庭经济特殊困难降级为一般困难。”6日下午,江苏大学学生工作处正式公布了对4463名贫困生话费调查的大数据处理结果,或降级或取消的“摘帽行动”为精准帮扶大学贫困生工作夯实了基础。

去年12月,江苏大学非毕业班的4463名贫困生收到了一个通知,学校对贫困生库学生开展资格再认定工作,认定方式是学生本人提供当年10月至11月手机消费情况。最终统计显示:手机月消费在100元以下的学生为4110人,占92.09%;在100-150元消费区间的人数为289人,占6.48%;超过150元消费的人数为64人,占1.43%,极个别贫困生手机月消费额甚至超过了300元。

“精准识别贫困生,是精准扶贫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精准识别了,才能精准发力、精准帮扶。”江大学生工作处副处长吴立平从事资助工作七年,深知贫困生认定是各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在江苏大学,学生家乡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出具的贫困证明是贫困生认定的主要依据,但由于范围广、数量大、监管难,贫困生库难免掺入一些并非真正贫困的学生。

如何找到一种更加全面的方案,深入细致地开展贫困资格认定?从2013年开始,江苏大学尝试每年以手机消费调查的方式对在库贫困生进行资格再认定,考虑到毕业生正处于找工作阶段,调查对象面向非毕业班贫困生。对月平均消费100-150元的同学,学校建议采取降级处理;对月平均消费超过150元的同学,则建议取消贫困生资格。三年来,共有190名学生降低贫困生等级,48人取消贫困生资格。


第一眼还以为,学校是靠什么“云数据”或者和营业厅的协议来掌握了学生的话费信息呢。上一次的某校“精准扶贫”是通过调查学生的食堂饭卡消费情况。虽然我坚持即使是在学校食堂也应该被保证消费的私密性,但获取话费信息和获取本校食堂饭卡信息还不是一回事。

不过还好,第二段就说了,原来是要求学生本人提供账单,O(∩_∩)O。对于这种新闻标题,允许我借用某程序员团队的开源T恤设计方案来一表心情:

说回这个事情本身,其实我在看到新闻时的瞬间反应是“厌恶”,因为我认为消费是个人自由。一天只吃一顿饭,数年不买新衣服,然后把钱省下来打游戏、买玩具、上网或者搞收藏,都是个人生活方式、都无可指摘。一般意义上的穷人也可以拥有昂贵的爱好。

不过,再一想,虽然我不赞成“精准识别贫困”这种说法,但学校的此举,至少是出发点,我还是支持的。在某方面消费高不能作为“不贫困”的印证,但学校的助学金是供人学习的,不是供人打电话和上网的。把别人支援你读书的钱花在了非读书的途径上,于情于理都不合适。

另外,大家也都知道,现在的各类证明,又在多大程度上能被信任呢。明明可以安于那一叠叠“贫困证明”所提供的纸面真相,一所大学还愿意动脑筋出力气行拨云见日之举,不是不应当被指责,反倒应被报以敬意吗?

当然,首先,贫困生的具体认定方法还有很多可以商讨和改善的余地,别说拿一个指标作一刀切,就算设计出了精巧复杂的方案也一样争议难免;其次,如果有关部门更作为一点,这事儿也不应该只是学校肩上的担子。

再多一句嘴,以江苏移动为例,138月的包月套餐含1G的数据流量和500分钟的国内主叫(接听免费),私以为学校定这150元手机话费的标准真是挺仁慈。
此文文长1382字,君不评论一二?
亲,给点评论吧!

展开本分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