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教育在坚守什么?
2016年04月03日 杂谈 学校 时事 教育 思 添加评论一些无聊的记忆
最近有个新闻,说是沧州一所中学劝退带手机上学的学生。由此也引发了中小学是否应该允许学生带手机入校的讨论。赞成禁止的人,理由多半是维持“学风”,维护“道德”。不想对这次的事件本身做评论,这里只跟大家分享几个我所经历过的关于教育的“坚守”的故事。只是自己的一些无聊记忆,或许文不对题,还请海涵。
第一个故事是我高一的时候。我就读的高中是一所寄宿制学校,但住宿条件一般,也没安空调。当时上海大部分的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宿舍都有空调,自然就有不少学生家长向学校提出安装空调的要求。我们年级组长就在家长会上发表了一通讲话,重申了不安装空调的决心。大意是现在的孩子为什么这么不能吃苦,艰苦的条件更有助孕育人才,学校是学习的地方而不是享乐的地方。他还这么说:“北大的宿舍不也没有空调,什么时候北大装了,我们再装!”(不能保证完全是原话,但基本如此。因为就此我才知道了北大宿舍是没有空调的,所以我没有报考北大。)校方这样表态后,家长也只能作罢。然而,不到半年,上海教委下了通知,要求空调成为寄宿制高中的标配。于是在我高二的时候,终于住上了有空调的寝室。
第二个故事仍然是我高一的时候。03年,非典横行大半中国,但这次事件里大家的反射弧都很长。上海一带起初并未受波及,一切仍然平静。那个春天,我们整年级的学生正忙着筹备去青少年活动基地参加野外生存训练,这是我校每一届一年级的保留项目。所谓的野外生存训练时长两天,需要自己搭帐篷过夜,为此作为班级代表之一,我还专门参加了搭帐篷培训,算是为每天的学习生活增了一味调料。准备都做得差不多了,按照惯例就会有一次出发前的全年级动员大会。这次年级组长的讲话除了常规内容,还多了点时代特色。他特别提到:有些家长来提意见,认为现在有非典这种传染病,不适合搞集体活动。但这点困难就能让我们止步不前吗?我们的孩子应该这么娇气吗?需要被过度保护吗?所以活动不会停止,训练照常进行!此番激昂的讲话后没过两三天,所有的各类集体活动就都被叫停了,野外训练也自然没能成行。又没过几周,我们连入校都要量体温了。
第三个故事是我上大学的时候,在壮阔的华北平原,在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的中期、盛大的奥运会之前。南方孩子到华北,最不习惯的是漫天黄土。南方的脏是“一层灰”,而这里的脏是“一层土”;一旦降雨,就是天上掉下来泥水。当年没什么“PM 2.5”的说法,也不提“空气污染指数”;沙尘暴和扬沙当然是知道的,不过更多的只是把它看成一种气候,而不是一种污染。土和沙,以及春天的杨花,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当时学校的棒垒球场就是一块真正的黄土场。风一吹,任你再激烈的运动都有一种朦胧美。不过似乎没有人在意,相比场地,还是体育精神更重要。贫瘠的土地上浇灌出的精神之花才最为可贵,我们似乎从小都这么被教育。所以当我戴着口罩出现在垒球课上的时候,我就是全班最格格不入的那个,是不能吃苦耐劳、不懂拼搏奋斗的典型。一幅幅病怏怏、娇滴滴的样子,怎么去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老师和同学的脸上都写满了“你不可救药”。
这个土场在我的垒球课结束后还坚持了若干年。后来就有了“PM 2.5”,有了全民对大气污染的关注。然后也不知道是因为有碍观瞻、还是建设规划、还是为了治理环境,土场终于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