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最近更新

© 乙回庐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洋名字

来自新浪微博财经网的报道:

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表示,有城市存在大量“曼哈顿”、“威尼斯”等洋地名,不仅给群众出行带来不便,也丢掉了乡愁记忆。要重点清理整治居民区、街巷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并加强地名文化保护,坚决防止乱改老地名。
实际上,针对多地大量存在“洋地名”等现象,早在1996年起实施的《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明确,“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其中包括居民区、楼群、建筑物等。”


昨天还刚说过韩国给自己国家的精英突击队起了个洋名字。今天这新闻就是我国连普通的住宅区和楼盘都不让用洋名字了。
据说法规规定了地名不能起洋名,但可没有规定人名。如果有一天父母都喜欢叫孩子“玛丽”、“彼得”,请问民政部你怎么办?
我们的文化又哪里脆弱到会因几个名字而丧失记忆?
再说了,即使是来源于洋名也是用汉字写的,一向有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的肉食者,咋不把这看做是“汉文化”对洋文化的兼容和同化哩?

针对近年来一些地方乱改名的现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告诉新京报记者,许多地名承载了一个地方人长时间的记忆,本身已经成为历史文化的载体,改名则是把这些记忆人为地截断。此前,民政部副部长宫蒲光也曾表示,一些地方热衷于改老地名,起一些洋气点的地名,“不仅让群众看着一头雾水,也割断了地名文脉”。
“比如说荆州,它在三国时期就很有名气。一看到这样的地名,就自然想到我们国家悠久的历史文化。”竹立家认为,像“曼哈顿”“威尼斯”这样的“洋地名”出现在村镇城乡,反映出改名者崇洋媚外的心态,又不符合本地的历史、文化和环境生态,极其不合适。


最热衷改名字的并不是当代吧。人民、友谊、中华、红星、曙光、红旗……
我同意谨慎改名,但我更支持自由起名。名字是一个时代的烙印。从一些人名大概能判断这人的年龄,地名也同样承载历史的信息。比如不少古地名是皇帝的年号,又比如一些地名与当时的社会名人相关。如果目前的社会确实有西洋化的风气,不妨留下这些名字,作为一段时光的见证。
此文文长844字,君不评论一二?
亲,给点评论吧!

展开本分类索引